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温酒壶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3-08-21点击数:3839

    春节兄弟姐妹们聚会时我总是拿出锡壶来烫酒。这把精锡酒壶曾是父辈们烫酒的容器,如今依然锃亮照人,六角造型的锡壶,壶柄和壶嘴各一面,周身则依次是梅兰竹菊四幅图案,显得那样的淡雅从容。每每睹物思人,念想起父母长辈们。
    父母已仙逝多年,然而当年他们在每年年三十晚祭祀祖宗的仪式却一直是我人生永存的记忆。这一天父亲会亲自烫热一锡壶黄酒交给母亲,母亲念念有辞且十分虔诚地酾进一个个酒杯,并诉说着我们成长的过程及父亲和她的责任,让围着台子四周站立的我们请爷爷奶奶太公太婆们多喝酒多吃菜……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是每顿饭都需要酒的人,不过父亲是晚饭才喝酒的。冬天,用锡壶烫好酒,父亲总是一手抚摸着锡壶,一手端起小酒杯,一小口一小口抿进,再慢慢地咂着,然后挟一筷菜,悠闲地品味,从来没见过他一饮而尽的时候。如有亲戚来吃饭,往往会把烫热的锡壶递给最尊长的人捂手,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时一壶酒就不够了,那么家中另一把锡壶就会交替烫酒。记得有一次,家里的酒喝完了,母亲叫我到弄堂口的酒坊拷酒去,我拎着锡壶急匆匆往外走,在转弯口与人相撞,这下可闯祸了,锡壶撞飞,壶嘴也被撞扁了。我捧着摔坏的锡壶害怕地哭了起来。闻讯而来的父母没有责怪我,只是一个劲地问我,摔痛在哪里。当初,如果不是我的鲁莽,现在家里有一对锡壶该多好呵!每次看到父亲从锡壶中酾出黄酒,一口一口抿的时候,也是全家很温馨的时刻,偶尔父亲还会让我们姐弟喝上几口,就是我女儿满月时也是父亲用筷子蘸着让她“开荤”,那小嘴巴很有味道地在那儿咂巴咂巴,父母都开怀大笑起来。我想我喝酒的历史应该也就是从婴儿开始的吧。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亲戚朋友家温黄酒大多都用钢精制酒壶了,而父母则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仍用锡壶烫酒。
    前几年,忽然听闻锡壶烫酒有毒,我则不信邪,我的太公、爷爷和父亲都属高寿或近高寿。后来才知道,有毒的锡壶问题出在材质上,一些昧着良心的商人们,用低劣的材料生产含铅量都超标的锡壶来坑害老百姓。果然如此,试想,锡是继金、银之后的贵金属,锡质温润、光亮鉴人,实在是制造器物的重要材料。史载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开采和冶炼锡材了。唐、宋时期民间锡质酒壶等日用器皿开始流行,以致当时还对锡器的优劣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争论并不影响它在民间的广泛使用。锡器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盛行,并持续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它的使用范围,直至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甚至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某些地区仍习惯使用锡壶等锡器,这完全归功于锡器材质的生命力。是的,锡器纯度越高越安全,也只有97%的锡含量,甚至99.9%的锡含量才能制作器物,用它装干货食品不但无害,还能够长期保鲜;温烫饮料,也因锡器燃点高而不可能渗漏。
     今年春节重温酒锡壶,我不仅感受到锡器本身的实用价值在提升,也从中悟出父辈们的淡定与坚守:不随意追逐时尚,但要注重探究和完善,才是重要的。是的,据了解,如今国际上许多国家生产的锡器多标明纯度,那么有着锡文明2000多年传统的中国,也应该为锡器安全定规矩了。
[上一篇]:锡壶的故事
返 回[下一篇]:个旧欲重振瓷器产业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