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来源:云南日报作者:云南日报发布时间:2021-06-15点击数:951

云南省非遗保护成果丰硕
云南省非遗保护成果丰硕,12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云南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国家、省、州(市)、县(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1项、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5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66项。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19人、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68人、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63人。迪庆、大理入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承传播能力不断提高,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创立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等品牌,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文旅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出10条云南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近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23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入选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覆盖全省11个州(市),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9个门类,在我国的10个非遗门类中,除传统医药外均有项目入选;涉及汉、彝、白、哈尼、傣、傈僳、佤、纳西、普米、基诺、德昂、独龙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17个。

本次云南省入选项目中,人口较少民族的项目得以丰富,独龙族、基诺族、普米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原各仅有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此次独龙族民歌、特懋克节、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等非遗项目列入名录。13个原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都玛简收、独龙族民歌、阿数瑟、宣抚司礼仪乐舞、白族吹吹腔、佤族织锦技艺、银胎掐丝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矻扎扎节、三多节、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阔时节、鼓舞(四筒鼓舞)等非遗项目以及一批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非遗项目入选,体现了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益人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导向。

*****

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4]。

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因为这些文化消失后就不可再生了传1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湖南滩头年画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发现的。我国又有多少历史档案及国宝外流,历史上有,当代仍不断发生。对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应该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二、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们在对其研究时,首要的是要分清这两种界限。对其金砾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发扬光大,给予继承并创新;对其残渣败絮、沉重包袱,必须弃之不惜,坚决甩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要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将考古发现的青海大通县上孙专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与仍在陕北安塞地区流传的民间剪纸“抓髻娃娃”相比较,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证明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所创造传统文化艺术,历经几千年到当代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给现代艺术以深远的影响。再如湖南侗族学者林河老先生,他将文学典籍中记载的屈原的《九歌》与沅汀地区的民俗,加以比较考证,写出论著《九歌与沅汀民俗》。书中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资料,证实了流传在沅湘间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论断,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共鸣。有学者称之“是打开楚辞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三、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逐渐掀起热潮。包括中国“昆曲”、“古琴”这两种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已经有46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像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在发展中擦亮“世界锡都”名片
返 回[下一篇]:2021年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