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彝族舞蹈阿细跳月

来源:红河日报发布时间:2014-01-26点击数:4753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演变发展
     弥勒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璀璨,堪称南滇福地,既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又是与“弥勒佛”同名的市,山水园林别样俊秀,人文景观瑰奇秀美,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古老神秘的《阿细祭火》、彝族(阿细)口传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幽情古朴的《阿哲大跳》等,承载着深厚灿烂的弥勒民族文化。
弥勒是彝族阿细人的聚居地,西山是阿细跳月的诞生地。阿细人自称“阿细颇”。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与彝族阿细人的历史一样亘古、久远。在阿细彝区流传着诸多关于阿细跳月起源的美丽传说。
传说之一,在人类最古老时,有一对阿细青年叫“阿者”和“阿娥”,他俩成婚一年零3个月。一天,天上突然出现10个太阳,大地炽热如火,水牛和绵羊为争夺藏身之地而决斗不休,终于两角相撞,溅出火星,点燃干草,烧着了大地。大火蔓延,万物俱灰,无情的大火驱散了阿者、阿娥这对恩爱夫妻。大火渐渐地熄灭了,留给世界的却是一片漆黑的沉静。阿娥、阿者相互呼喊着,寻找着,终于在“圆月”跳出东山的时候相会了,悲喜交集,英勇的阿者爬上高山顶上,用弓射下了9个太阳,大地恢复了生机。大地热烘烘的,脚底烧痛了,手掌尽是炭灰,人们不断地抬换着脚,不断地拍着手掌,在圆月的亮光下跳着、唱着,抒发出内心无限的激情,阿者身上的弓弦在狂舞中撞击出悦耳的乐声,并随跳动的缓急,变化着旋律……从那时起,凡有高兴事都要群起欢跳,渐渐演变成了阿细人的“跳乐”舞蹈。聪明的阿细人把身上的弓弦变成了三弦,用山金竹做成了笛子,每逢喜事并引笛弹弦,拍掌起舞,跳起欢快的“阿细跳月”。
传说之二,远古,阿细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击中了枯树而大火,阿细人食用了被烧死的野兽,觉得味道鲜美,便开始用火烧熟野味来充饥。之后,火又熄灭了,只得过着生食冷饮的生活。有个叫“木邓”的阿细小伙,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火栗炭不时地发出“啪啦”的爆炸声,火星碰着人的脚杆儿,人们惊叫着抬腿高跳。继之高兴地欢呼、跳跃,围火狂欢,随之演变为“阿细跳月”。之外,还有刀耕火种、狩猎、劳作等之说。
阿细跳月起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但透过缤纷各异的传说人们或隐或现地勾勒出阿细跳月的起源与嬗变的轨迹。
阿细跳月初始为阿细青年寻偶谈情的一种形式,一般只在月光下、篝火旁或树林间两人对舞,动作幅度较小,曲调清幽。后发展为集体性的民间舞蹈。20世纪,阿细跳月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有了突破,更具艺术性与观赏性。“阿细跳乐”到“阿细跳月”的演变,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早期跳乐称“阿索比”或“阿博比”(即拍掌跳之意),后期才称“嘎斯比”。
早期阿细人的跳乐,舞步简单,一步一拍掌。乐器为三胡、葫芦三弦、树叶。“跳乐”的乐器出现了小金竹笛、四弦、高中低音竹笛,葫芦三弦变成了木制大小三弦的音乐。
“跳乐”早期以《先基调》和《拉里茶调》《西山瑶》做舞蹈音乐,19世纪中叶至末期,吸收了本地彝族其他支系的歌舞音乐,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民间歌舞音乐,20世纪初发展为以1、3、5为骨干音的具有阿细人特性的舞蹈音乐。
“阿细跳月”之名源于1946年夏。当时,西南联大师生到弥勒西山地区采风时,多见阿细的“跳乐”均在月夜,故将“阿细跳乐”称为“阿细跳月”,此名博得了阿细人的喜欢和认可,并沿用至今。
阿细跳月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即是早期的“阿细跳乐”。曲调清幽悦耳,节奏舒缓热情,动作有踹脚、拍掌、跳转、鹤步单腿、踩跳步等,舞步稳重,柔中有刚。男持小三弦、三胡、笛子、月琴等乐器边奏边跳,女拍掌相对而舞。青年舞,舞步为跳步和三步乐,动作皆来自双脚踏火似的弹力,动作有弹跳步、跑步跳、踹脚跳、转身跳、蹁腿蹬、蹬脚步跳、拍掌跳等,男子持大三弦弹弦引笛,女子甩手转身拍掌迎男子而跳。队形有纵横多排、大圆圈等。音乐为宫调式大三度五拍节。青年舞还分为广场式和舞台式“跳月”。
阿细跳月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族民间舞蹈,均有规范的舞步和套路,伴奏使用特定的阿细民间自制乐器,节奏热烈欢快,动作豪放粗犷,舞姿矫健潇洒,韵律强劲,气势恢宏,撼人心弦,表演时可几人、几十人或上千人共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阿细跳月以1、3、5为核心音乐韵律和四分之五的节拍,构成了特殊音乐节奏和舞蹈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鲜活了阿细人火一样的激情和淳朴执著、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是最具艺术神韵与民族精神的民间舞蹈,是现今存活的彝旅文化传统的组成,是阿细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阿细人精神世界的载体,同时也是彝族阿细人崇尚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是世界音乐舞蹈的组成。
1945年,著名舞蹈家梁伦先生曾到弥勒西山采风调查,他所创作的《阿细跳月》是他的代表作。1946年,《阿细跳月》跳出山寨到省城昆明演出;1950年,《阿细跳月》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3年到朝鲜演出,演员们受到金日成主席接见;1955年跨出国门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984年日本的牛山先生到弥勒拍摄阿细风情片《跳月》;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乐曲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10大乐曲之一;1988年参加全国广场舞蹈比赛获优秀节目奖;1992年参加首届全国艺术节、全国农民运动会、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演出,并在北京为参加党的“十四大”的云南代表团演出;1999年,昆明世博会期间,200人阿细跳月队参加开幕式“天地浪漫曲”的演出和开园仪式迎宾活动,此间四进“世博园”;2000年参加第六届亚州昆明艺术节的演出;2001年参加昆明首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走进云南》;2002年阿细跳月队参加云南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03年阿细跳月再次跳进北京,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专门录播了弥勒阿细跳月;2006年参加云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07年参加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演出;2009年参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演出;2010年7月参加民族文化艺术展示盛典演出,9月参加上海旅游节开幕式等演出。
自20世纪40年代起,阿细跳月就以不同的艺术样式搬上了舞台,曾在国内外演出,展示了阿细跳月的极大艺术魅力,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药学博士马海德曾称赞说,“阿细人是欢乐的民族”。舞蹈权威、全国舞协原主席戴爱莲曾说过,“看了阿细跳月,我年轻了10岁”。全国舞协原主席贾作光也题过“阿细跳月永放光芒”的词。
“哪里有阿细跳月,哪里就是欢乐的海洋”。在弥勒彝族阿细人居住的乡镇,大部分村子都有一支阿细跳月队。据不完全统计,仅西一、西二、西三、弥阳地区就有民间业余阿细跳月队近100支,跳月骨干近4000人,这些骨干中,年龄最小的10多岁,最大的八九十岁,形成了“跳月”网群,如今每天在市区文化广场均有群众自发性的阿细跳月活动。弥勒市已将每年的8月7、8、9日定为“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阿细跳月成了弥勒市的重大民族节日活动。2008年6月,“阿细跳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弥勒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底,“阿细跳月”被评为红河州十大文化品牌。今年1月3日至5日,“阿细跳月”有幸受邀参加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南方片区的开场舞蹈。
[上一篇]: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十大领军人物
返 回[下一篇]:建水哈尼族铓鼓舞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