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王圣良:莱芜锡雕传承人

发布时间:2013-11-27点击数:3291

                 王圣良:莱芜锡雕传承人
    王圣良
    人物:
    王圣良,生于1959年,莱城区凤城街道西关社区人,幼年时因患小儿麻痹而致残,莱芜锡雕第八代传人。
    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申报会上,参展完后的一件莱芜锡雕作品以3.2万元的高价被马来西亚一名客商收藏,这件作品正是出自莱芜一位残疾人之手。他,就是莱芜锡雕第八代传人,王圣良
    初与王圣良先生相识便是起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参展当日,在众人的拥簇围观之下,他淡定自若,手起刀落,“稳、准、精”,不一会儿,一只别致灵动、栩栩如生的丹顶鹤跃然手中,那独具匠心的技法、精湛的工艺堪称“鬼斧神工”。
幼年残疾 曾是家中的累赘
   “之所以是锡雕第八代传人,是因为您是家中的长子吗?”与王圣良先生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记者忍不住问。
   “呵呵!你一定是受‘传人即指长子’的传统思维影响吧?”王圣良听罢笑了起来,“其实,我之所以是锡雕第八代传人并不是单纯的因为我是家中长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技高于人哪!”说着,王圣良和记者聊起了他的成长经历。
    莱芜锡雕在山东莱芜一代可谓是家喻户晓,老百姓几乎人人都会,但技艺堪称一绝的还是王圣良的家族,被当地人称为制锡世家西关王家。王圣良的父亲王震锡雕第七代传人,他苦心钻研并总结了历代他人的制锡经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锡雕工艺。在父亲的心中,锡雕传至王圣良一代,希望他作为家中唯一的长子可以子承父业,撑起锡雕第八代的荣誉和责任。
    但事实并非王圣良父亲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王圣良作为家中兄弟三人中的长子,长到五岁时,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当时治疗手段有限,儿时的王圣良最终还是因此致残,终日只能被兄弟背着行动。
    由于当时的中国,锡雕工艺只是老百姓赖以为生的一种生存技能而已,因此,尽管是一代锡雕传人,但王圣良的家境也是十分的贫寒。原本可以想着快点长大,早点帮着父亲支持家业的王圣良开始变得消沉。
“当时就觉得自己就是家里的累赘,连行动都需要别人帮忙,还能做什么啊?”王圣良谈起了幼年时的残疾心理。
    失去了活动能力的王圣良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每天跑跑跳跳,到处玩耍,他只好安静地坐在父亲旁边,看父亲锡雕。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打发大把无聊的时间,后来看得多了也有些手痒痒,”王圣良笑着说,“也许正是因祸得福吧,我身体的残疾给我带来了远比常人的耐心和毅力,当我第一次手里拿起刻刀,我就知道锡雕我一定能学好!”
    坚韧苦学 再创锡雕神话
    王圣良先生告诉记者,锡雕在制作工艺上,有别于南方锡器制作的铸造成型,采用手工技法打造器具外形,所成作品多为空心结构。工艺流程可分为:设计、制板、选料、裁剪、成型、焊接、整形、抛光、雕刻、再抛光十个主要制作步骤。在雕刻技法上借鉴木雕、石雕的雕刻工艺,结合金属可熔可焊的性质,又独创了“拉焊”的金属雕刻技法,在塑造作品形象上可加可减,深浅浮雕并用,因此作品灵动自然,又不失大气。
    同时,学习锡雕工艺又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刚开始我先由设计学习,也就是构思和构图,这一步是最终成品是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王圣良笑着说,“那时候可没有现在什么美术系,所有绘画和构思全靠自学的。”
    从7、8岁开始,王圣良就跟着父亲从临摹开始学设计技巧。没有学习教材,王圣良就把父亲的设计图纸拿来挨个临摹,常常一只丹顶鹤的翅膀,王圣良都会细细地临摹一个上午。稍有画得不好的地方,他就主动记录下来,然后重新临摹,反复琢磨。经过5、6年的时间,王圣良把父亲旧的设计图纸临摹了不下百遍,每张画他都已经熟记于心。终于,1986年,父亲开始真正地让王圣良包揽设计的全部工作。有了新的工作挑战,王圣良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锡雕工艺中的选料,看似只是筛选材料,但其实是十分看行道的一道工序。王圣良告诉记者,原材料采用百分之99.9的云南精锡制作,不含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如何从成百上千的原材料中挑选出最合适的配料没有个十年的修炼是很难做到的。
   “原本就行动不方便的我,选料这道工序学习起来可比别人苦多了!”王圣良指着自己的手指说,“刚开始,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每件原材料的质地和质量,我都是趴在地上挨个摸个遍,你看这手指都不知道被划伤了多少回了。这也算是血的代价吧!”王圣良幽默地自我打趣。
接下来就是裁剪、成型和焊接工艺了。这几道工序都是锡雕工艺的重中之重。
   “这几步要是完成不好,但前面再好的铺垫都浪费了。”王圣良指着工作台上十几个各种各样的刀具笑着说,“说复杂了外行不好理解,其实说白了这几步就是在和刀较劲。这些刀具全部都要用到,往往制作一个丹顶鹤的羽毛可能都会用到5种以上的刀具。”
    如何在一个几厘米长宽的锡片上雕刻出玲珑细致的羽毛,记者实在无法想象其中的复杂。“大概需要成百次的打磨和雕刻吧!”王圣良一语道出其中的不易。
    王圣良告诉记者,学习这几道工序需要有“三心”:耐心、细心、诚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经历成百上千次对锡片的打磨和修正,没有细心就不可能完成细致入微地雕刻和剪裁,没有诚心就不可能忍耐长时间工艺过程的无聊和繁琐。
   “苦啊!”王圣良如此概括自己几十年来学习和从事锡雕工艺的工作,“所以,最终能够真正热爱锡雕这门技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我想我也算是一个吧!”王圣良此时,笑得自信而坦然。
    经过前面几个过程后,接下来就是整形、抛光、雕刻、再抛光。
“大概一个成品,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王圣良告诉记者,他制作最精细的作品最长用了2年的时间。
    王圣良锡雕作品
    王圣良掌握了锡雕全部共以后,并不满足现状,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擅长运用锻、錾、塑、雕、焊、镶嵌等多种技法的基础之上,开始专研创新,他通过造型、装饰、质地肌理等艺术手段,来体现作品内在的韵味和意蕴。
    “造型的气韵体现在形体的大小、方圆、俯仰、开启、收放,线条的曲直、张弛、急缓、长短、强弱等变化,”王圣良说,“这样才能给人以乐感与神韵。”
    于是,创新后经王圣良之手精心雕制的各种器皿,制作工艺精良,巧夺天工;民族风格浓郁,陈设实用两相宜,独树一帜,名噪艺坛。其中大型落地“仙鹤蜡台”,妙趣横生;成对的盘龙花瓶,在一高颈大腹花瓶上,两条浮雕飞龙倒盘于瓶身,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从艺几十年的王圣良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锡雕第八代传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这传了百年的古老手工工艺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
    倒是人前荣耀 谁知背后心酸
    但是,与如今锡雕市场火热的情形不同,当年王圣良艰难支撑锡雕工艺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很多次,要不是我坚持,可能现在已经不可能有锡雕这门工艺了。”王圣良感叹,“高中毕业那年,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了。但是那时锡雕没有市场,只是谁家需要就去买一个,当时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已。”
    生意不好的时候,王圣良有段时间甚至停止了制作锡雕,他开始琢磨着干点别的养活一家人。 日子就这样在没有锡雕的时光里,一天天过去。
   “没有锡雕的日子真的很无趣。”至今回忆起那段放手锡雕的日子,王圣良还觉得有些失落。
     王圣良和睦的一家人
    1984年,勤劳忠厚的王圣良与妻子经人介绍结婚了,不久他们便有了自己的可爱而健康的儿子王绪贤 。孩子的到来无形中增添了这个清贫小家的负担,王圣良日渐体会到拙肘见襟的尴尬与不安。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和善良的妻子,王圣良再次鼓起勇气想重新开始锡雕事业。
    2003年,王圣良终于拿着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1万元钱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锡雕小铺。搁置了几年,曾今险些丢失的锡雕梦,再次画圆了。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锡雕不能在我的手中毁了啊!”王圣良感慨地说。
刚开始,王圣良的小店生意并不好,借来的钱又全都花在租店面和购置原材料上了,常常好几个月也没有一个客人来定制锡雕。王圣良一家人每天只能啃着咸菜、大葱和馒头度日,看着儿子指着别人家的肉馅饺子喊着要吃的时候,王圣良的心里更是万分得心疼。
     既然自己行动不便不能外出招揽客户,要想把生意做好,就只能从产品的工艺上下功夫了,于是王圣良开始了艰难的锡雕探索工作。为了既提高锡雕工艺的观赏性又不失其生活用途的本能,王圣良苦苦思索,将现在的设计遵循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的原则,力求从“制器尚象”向“制器尚神”“制器尚意”的方向发展, 制作出了民族风格浓郁,陈设实用两相宜,独树一帜的大型落地“仙鹤蜡台”,妙趣横生;成对的盘龙花瓶,在一高颈大腹花瓶上,两条浮雕飞龙倒盘于瓶身,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渐渐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王圣良制作的莱芜锡雕这一艺术珍宝,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许多人家的博古架上,摆上了莱芜锡雕。莱芜锡雕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珍贵礼物,成为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成为生活中的实用之物。
     收获成功 回报社会
    王圣良锡雕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王圣良制作的锡雕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他在家乡开办的锡雕工艺公司生意也日新月异的好起来。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王圣良一家的生活也好起来。本可以安详富足的他,却变得深沉而忧虑。
   “莱芜锡雕历史悠久,我要想办法把它弘扬发展下去。”王圣良和记者聊起了锡雕的渊源。
    莱芜锡雕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和当地的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莱芜梆子”的起源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莱芜锡雕主要流传在莱芜的广大农村,最早见于莱芜市莱城区杨庄一带的穷苦百姓中。他们为了糊口谋生,利用掌握到的这一独特手艺作为混饭吃的本领,肩挑简易的加工工具,四处奔波,手工打制各种锡质家用生活器皿,如酒罐、酒壶、酒盅及卖洒用的酒提、酒漏斗等。据说,用锡制成的这些酒具,在盛酒的过程中可以保持酒的本来面目,不串味,不变质。另外,还可以检测酒中是否投毒。若是毒酒,锡制洒具器皿会有变色反应。如同银筷、银勺、银二叉子的功效。在酒具器皿中,锡酒壶最普及最实用。锡酒壶是用来烫酒和煮酒用的,不仅导热快,保温时间长,更主要的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由于酒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利用率较高,制作者们又从普通的锡质酒具加工,逐步向高层次探索和追求。他们在酒具上添置花样,提高酒具的观赏价值,先在洒壶的嘴与壶身的交接处焊接上十二生肖,又逐步增添花虫鸟兽,扩大锡制品的生活使用领域和艺术观赏领域 。
   “我想今后再多开几家锡雕工艺公司,同时也想把锡雕技术传授出去,让更多喜爱锡雕这门艺术的人掌握它,这样锡雕的历史才会越传越长。”王圣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他招收帮手的要求,“大概需要10多个人,最好是双上肢健全,眼睛要好,包食住,我会尽心尽力教他们的。”王圣良憨厚地笑了。


 

[上一篇]:客家锡艺首位女传人
返 回[下一篇]:个旧市惊现2000年前冶炼锡制品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