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器文化

锡器文化

个旧凌云阁

来源:个旧凌云阁作者:个旧凌云阁发布时间:2016-09-28点击数:5646

                          个旧凌云阁
  个旧城区东南一隅矗立着一座流光溢彩、画栋雕梁、气势恢宏的阁楼,那便是在个旧民众心目中赫赫有名的凌云阁。
    先前,凌云阁地处要冲,为通往宝华山之门户,故又称宝华门。 1983年,该阁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阁始建于1921年,主建者为当时个旧商界重要人物沈河清等。阁楼建成之后,沈河清等人专程上昆明,礼聘诚请当时云南的一代鸿儒名宿陈荣昌先生赴个旧,专门为凌云阁题写匾额及楹联。
    时至今日,凌云阁一带亭阁巍峨,曲廊环拱,院场平旷;碧草如茵,繁花似锦,绿树荫浓,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上佳处所之一。
    凌云阁建成至今已95个春秋冬夏。近百年来,时移势迁,沧桑变幻,凌云阁容颜宛在,犹如南天一柱,雄踞东南之地。每当春和景明之际,登阁俯瞰,但见远山横黛,白云悠悠,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掩映于绿荫之中。
    楼阁系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约15余米。屋檐斗拱,四角起翘;彩绘逼真,雕镂精湛。清风徐来,翼角铜铃叮当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凌云阁之上最令人注目的便是由一代鸿儒陈荣昌和沈河清题写的匾额、楹联。
    该阁座南朝北,北面二层楼上高悬陈荣昌所书匾额“凌云阁”三个擘窠大字,字体行楷,每字径约略160公分,笔力沉雄、气势开张、苍劲古朴、跌宕酣畅,考其用笔渊源,颇具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李北海)《岳麓寺碑》《李思训碑》之意态。楹联为8字对,联云:“柱石撑天闾阎扑地,云山俯首星斗扪胸”,每字径为18公分左右,字体恭楷、结体谨严、笔法雄劲,既有钱南园之家数,又具陈荣昌自己的风格;一层楼门额镌石镂刻大书“宝华门”三字,字径约70公分,字体行书,笔法精劲,酣畅淋漓,颇有唐代大书法家颜鲁公《祭姪季明稿》之风规体势。如同凌云阁此等山川形胜、风物景观,其题咏若非陈荣昌这样的大手笔实不可胜任。君不见,在昆明西山、大观楼等地,不乏陈荣昌题写的匾额、楹联、碑刻等,其精气弥满、恣肆纵横的书法,为山川风貌平添一种深秀沉雄之气韵。
    陈荣昌,字小圃,晚号困叟,昆明人,光绪乙未(1883年)赐进士出身,曾任贵州、山东提学使,累官至翰林院编修。康有为赴京会试曾中进士,而陈荣昌便是当时皇上钦点的八位阅卷大臣之一,可以说,陈荣昌曾是康有为的房师、恩师。
    戊戌变法之际,陈荣昌回云南主持新学,开办高等学堂,造就了不少英才,可谓桃李遍南中。他在光绪年间曾弹劾清皇族兴禄在云南划边界的卖国罪行,指陈沉痛激切,颇具血性,直声震海内。“九·一八”事变后,正值民族危亡多事之秋,他不顾年迈体衰,扶病到处发表演说言论,大声疾呼,振聋发聩,力主抗日,振人心扉。
    陈荣昌是近代云南德高望重的著名学问家、书法家,早岁书艺,中年以后因景仰云南大书法家、弹劾权臣和珅的一代诤臣钱南园的学行,书翰宗法南园,楷法严守南园法度,深入堂奥,融会贯通,不愧为“南园后一人”。晚年,他的行书参以颜真卿的《祭姪季明稿》这一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法帖,对其研习较深。后来,他还专心致志地攻临过汉碑、魏碑等书法碑刻。因此,他的晚期书法作品风规神韵不拘一格,体势多变,展现出书家在统一风格中的多样性,显示了同一书家的不同风貌,真正达到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凌云阁南面一层楼门额镌石碑刻大书“宝华门”3字,字体恭楷,体势圆润饱满、清雄健隽,法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艺风范,其书写者为个旧县当时的著名工商业家、书画家沈河清。
    沈河清(1887~1936年),字曙秋,号桓斋,男,汉族,建水县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沈入临安师范学校,后到云南省立法政学堂学习。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时名列第三名,被推荐到省咨议局任秘书。次年到京筹边大学学习,后学校停课返家。民国元年(1912年),沈参与筹办云南省富滇银行,任内务管理。次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到任后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分任请愿股审查委员,后任国务院咨议官、财政会议委员。不久,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沈借口祖母年老返滇,任富滇银行个旧分行经理,赴香港清查富滇分行账务。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大总统,复开国会,沈又入京复议员职,后国会再次解散,沈仍返香港。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政府,沈被聘为大元帅府顾问,沈因事回滇未到职。民国9年(1920年),沈任个碧石铁路银行总经理和个旧商会会长。民国11年(1922年),任靖国军总司令部财政顾问,曾获五等嘉禾勋章。民国16年(1927年),任云南省政府和省务委员会顾问。民国19年(1930年)任个碧石铁路公司协理、总理。民国24年(1935年)任富滇锡业公司筹备员。
    沈河清自垂鬓之年便颇喜书画艺术,中青年时代入京师后纵览古代圣贤书画名作,广交士林,书画技艺大进。公余之暇,泼墨挥毫,模山范水,寄情丹青翰墨。绘画主要取法于北宋大画家范宽及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等。沈河清所绘山水人物、蔬果草虫、花卉翎毛无一不精,有名作《西山纪游图》长卷(现存,周钟岳、由云龙、袁嘉谷等为之题诗跋)及《滇赵铁路人字桥》条幅(尚存)等传世。沈还擅长作大幅鲤鱼及墨竹,间作花草鸟兽之属,无不栩栩如生。沈书法专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并参以宋四大家苏、黄、米、蔡笔意,并长于汉魏碑帖,肆意临摹,沉古雄浑,自成一格。因此,其书艺丰满圆劲,潇洒隽茂。沈曾筹建个旧宝华门,除个旧“宝华门”题额之外,建水原庐江桥“泸江烟柳”四个大字,洒脱奔放,恣肆健隽,即为其手笔。沈还擅金石篆刻,凑刀如笔,冲刀、切刀,来往纵横,挥运如意,构图方寸之中别有天地,印集有《恒斋印谱》数册颇受传世人瞩目。沈的金石书画作品流布南滇甚广,生前甚为艺林所推崇。
    沈河清为一代名宿,然天不假年,英年早逝,1936年,不幸染上时疫,救治无效,在昆明病逝,归葬于建水西湖之滨,年仅49岁。

李孟北
  个旧百里矿区自明代、清代以来,由于矿业勃兴,经济充裕,寺庙楼阁之建盖甚夥,计有百余座。其后,由于光阴荏苒、沧桑陵谷,加之人为直接、间接的损坏,迄今为此,保留完好的寺庙楼阁已是寥若晨星了。而凌云阁便是保存完好的楼阁之一,其能保存完好的缘由与时任州委书记李孟北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李孟北调任中共红河州委书记。一天傍晚时分,吃罢晚饭,李书记与其他工作人员到户外散步。他们一行二人漫步至个旧城区东南,俯仰之间,只见一座苍颜古貌的阁楼耸立于眼前。李书记立即被这座古色古香的阁楼所吸引,他们二人仔细观瞻,但见此楼四角飞檐起翘,拔地凌空,气势非凡。尤其是阁楼之上的匾额、楹联等书法更是引人瞩目。“凌云阁”三个行楷擘窠大书、笔力纵横、苍劲古穆;二层楼窗柱镌刻一副八字对联,字体恭楷,宽博厚重,结构严谨;一层楼门额镌刻“宝华门”三个大字,行书体式,流转隽美,势如强弓劲驽,持满而发。李书记在凌云阁前后流连忘返,当他沉心静虑观摩时,便知悉楹联及匾额均为陈荣昌所题写。
    过了几天,有人向李书记汇报,个旧市有关部门将开发青杉里等居住小区,因凌云阁地处要冲,阻碍了去往青杉里的交通要道,准备将凌云阁予以拆除。李书记闻知此事十分心焦、关切,便立即指示:一定要将凌云阁保护下来,如果说凌云阁阻碍了交通,那么,道路可从阁楼两旁修建,并特别强调,凌云阁不但不能拆除,更应拨专款予以重新修缮。但是要修缮凌云阁此等古建筑谈何容易,因为修缮古建筑的基本原则为修旧如旧,必须保持其“原汁原味”。
    当时,个旧地区修缮古建筑的工匠已十分难觅。其后,几经多方寻访,从玉溪、通海等地农村方才找到数位这方面的工匠,但他们已年逾古稀,于是便用专车将其请来个旧指导修缮凌云阁。后来,在玉溪、通海工匠的指导下,加之个旧建筑工人的不懈努力,凌云阁终于旧貌变新颜,以崭新的风姿神采展现于个旧人民群众的面前。
    现如今,凌云阁周边的配套工程较为完善,如其左近为崭新壮观的宝华公园大门,距阁楼前四五十米有新移建的护国亭及曲栏,此地绿草成茵,绿树荫浓;不远处则为宽阔平坦的云庙门前广场,人称此地为凌云阁花园,每天当晨光熹微之际,人们纷至沓来,到此地休闲、散步、晨练者不计其数;傍晚时分,此地游人熙来攘往,跳广场舞的人达上百之众。每当人们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举头望着巍峨的凌云阁,便想起它的保护者——李孟北。
    李孟北(1924~1983),男,汉族,河北省乐亭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李孟北任《人民日报》《北京解放报》记者,后随军南下到云南,任《云南日报》采访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上世纪60年代初,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李孟北在《云南日报》第三版上开辟“滇云漫谭”文艺专栏,发表大量反映云南实情和群众要求的文稿,此类文章紧贴社会人生,切中时弊,反映人民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文风轻松活泼,文笔犀利老辣,明白晓畅,文采斐然,诚所谓有“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人间意深邃”之风概,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但是,哪曾料想祸起萧墙,李孟北本人及其主办的“滇云漫谭”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视为云南的“三家村”、“四家店”及所谓的“大毒草”,受到揭发批判。其原委为:
    1966年5月,随着江青、关锋、戚本禹、姚文元对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的围攻,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揪大大小小“三家村”、“四家店”的浪潮。《五一六通知》下达后,这场风波更是风急浪涌。在云南,省委揪出了“三家村”的“云南分店”。
    此事发端于1962年春。当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到云南调研,《云南日报》总编辑李孟北陪同他游览,二人畅所欲言、相知甚深。不久,《云南日报》发表了邓拓在云南写的几首诗作。1962年7月至10月,《云南日报》开辟了“滇云漫谭”杂文专栏,登载立意新颖、文风活泼的杂文,受到读者欢迎。杂文的作者是《云南日报》总编辑李孟北和副总编辑周钟德、夏雨。这年10月,邓拓在《燕山夜话》第五集出版时撰写的《奉告读者》一文中,称赞了“滇云漫谭”专栏。因而,事所必然,“滇云漫谭”及其作者在云南被首先押上所谓的“审判台”。5月26日,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云南日报》问题,认为应在报纸上公开点名批判李孟北。接下来,《云南日报》用一个版面刊登“工农兵”来信,批判李孟北及“滇云漫谭”,将其扣上了与“三家村”遥相呼应、直接配合等罪名;指责李孟北等是邓拓在云南开设的“分店”。围剿开展起来了,李孟北陷入了困境……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全国上下如同李孟北一大批革命同志得到政策落实。之后,李孟北任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后调任中共玉溪地委书记。1981年8月,李孟北到红河州任中共红河州委书记,时逢红河地区严重旱灾后第二年,由于上年全州粮食总产量减少,部分地区群众生活困难,李到任后,深入各市县了解情况并亲自到建水县老李洞公社蹲点调查,针对红河州实际,团结教育干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在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中,从理论上、政策原则上对干部进行耐心教育,开拓思路,更新观念。他还到12月28日州革委召开的科技文教工作座谈会听取意见,大讲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科技兴农……随着干部思想的解放,全州农村从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到坝区,逐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搞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分业分工,发展商品经济,促使各种能工巧匠、专业户、新的经济联合体不断涌现。至1982年,全州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多种经营总产值,大牲畜存栏数和猪、牛、羊肉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州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大关。
    李到任不到一年,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身患肺癌住院治疗,他虽躺在病床上,仍时刻关心红河州的经济发展,后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983年7月病逝于任上,终年59岁。
    太史公在其名著《史记》中曾云:“高山仰止,景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诚然,李孟北的崇高节操、道德品格及博雅学识让人景仰,并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上一篇]:叹为观止的“世界锡都”个旧
返 回[下一篇]:锡壶的欣赏与鉴别

云南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号:032914Q云南科技型企业认证编号:ZXR2013010319 滇ICP备13001057号 

善锡堂在线客服
13577100032